利川:“工會+社區”共同締造幸福生活
為貫徹落實省委關于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總要求,利川市總工會聚焦社區(村)這一基礎單元,決定打造一批精品社區(村)工會組織,進一步夯實社區(村)工會基礎,全面提升社區工會規范化建設水平和服務職工能力,把基層工會建設成為職工群眾信賴的“職工之家”。
夯實組織基礎,完善陣地建設
為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、推進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中的積極作用,打通服務職工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,利川市總工會全面加強社區(村)建會入會工作。在利川市都亭辦事處乳泉社區黨委大力支持下,乳泉社區工會委員會實現了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弱到強的蛻變。
走進乳泉社區,在職工之家里有文化體育室、圖書閱覽室等,還設有便民服務室和宣傳欄。墻壁上工會標識設置內容完整、合理得體。文體室內有乒乓球案、棋桌等,職工書屋藏書量達到1500冊以上。
“埋頭拉車、抬頭看路是社工的常態,怎么拉得更有效率,讓車跑得更快呢?”這是利川市總工會黨員干部在乳泉社區開展“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”活動時,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。乳泉社區基層工會的組建,加強了市總工會對乳泉社區的聯系與工作指導。為系統化、專業化地提升社工們對“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”的認識,推動“共同締造”體制機制有效創新、相關活動精準高效展開,利川市總工會在乳泉社區開展線上專題培訓,共同觀看專家講座、專業培訓等,讓社工們有方法可做、有能力去做,持續壯大共同締造與基層治理的專業力量,共同助力“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”活動。
集聚多方力量,提升服務能力
乳泉社區工會委員會積極創新“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”體制機制,堅持暢通縱橫治理網絡,不斷完善“共商共建共享”機制,充分發揮職能部門、社工、居民力量,調動各方形成合力,讓居民在一起商議、探討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形成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的主人翁共識。
“停車場怎么建?”“老小區電梯怎么加裝?”等等事關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問題,都是困擾社區的大難題,為解決居民日常生活難題,社區組織黨員、工會、物業、業委會、志愿者等廣泛召開“居民座談會”“民意懇談會”,并采用入戶走訪等方式與居民充分溝通,讓“黨群同圍一張桌、同坐一條凳”,充分發揮群眾在打造“幸福生活”中的主體作用,凝聚起“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”的民意力量。
通過多方協商和爭取,得到了市政協、市總工會、市文旅局等多個單位的支持,有效解決勝利高中校園周邊環境問題,新建了停車場、口袋公園、彩繪墻,拆除了危房,改建了近2000平方米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陣地……
滿足群眾需求,締造幸福生活
為提高資源利用率,社區將轄區志愿者、工會會員進行整編重組,形成了環境保護、醫療衛生、科普宣講等志愿者服務隊伍,為充分激發志愿者服務隊參與社會治理的活力,社區將他們按居住地就近就便編入所在的網格,并兼任樓棟長、治安員、信息員,及時掌握職工群眾的需求。截至目前,已累計開設書法、舞蹈、義診、法律咨詢、心理咨詢、家庭教育等多種類公益性文化服務活動百余次,直接服務居民達7500余人次。
以社區居民實際需求為契機,社區工會聯合慈善機構、教育部門開設了恩施州第一個“父母學堂”,聘請了7名資深教師開展線上線下義務授課,強化家庭教育意識。目前,該學堂已經開課18期,1800多個家庭從父母學堂取到了育兒經;受聘講師受邀到各單位、學校開展培訓講座100余場。
“成效好不好,居民說了算”,乳泉社會實行居民打分制,邀請居民對社區各項工作進行評議打分,將群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共同締造活動成效的重要標準,組織群眾對共同締造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全過程評價,乳泉美不美,群眾說了算;建設好不好,群眾來評議。
“居民的幸福感、滿意度便是對我們社區‘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’最好的見證?!鄙鐓^治理“尖刀班”班長楊先俊說。